-
風格的問題 — The Question of Style
-
2011/08/15
-
在台灣做建築或是室內設計,十之八九躲不掉這樣的對話:“你的設計是什麼風格?”,“我想要做成XXX風,你可以嗎?”。
到底有沒有人知道“北歐風”、“南洋風”、“極簡風”、“美式鄉村風”這類字眼所代表的是什麼?我想,不但使用者只是有個模糊的概念(如果有的話),就連設計師也不可能給出什麼有水準的答案。事實上,嚴肅的設計者根本不會試圖去回答這樣的問題。
什麼是風格?我們要怎麼談風格?甚至,我們該不該談風格?
可以試著想像以下的情況:一個英國人在添購傢俱時,會想到他的沙發要是英國風嗎?一個挪威人會對他的設計師描述說要一個北歐風的廚房嗎?一個西班牙建築師會很強調他的設計是西班牙風嗎?為什麼我們似乎從來沒聽過“台灣風”這樣的名詞?
如果你對以上問題的理解和我一樣,那我們似乎可以說,當人們提到風格時,多是暗藏著一種對異國情調的幻想。換句話說,是對一種與自身毫無相關的生活方式的幻想。再換句話說,就是對自己的生活與環境,沒有想像。
然而,對自身生活與環境的想像,幾乎是所有風格的起源,以及風格可以與時俱進的動力(這點尤其重要,死了的風格,就只能以虛假的仿古形式延續)。無論是英國風、北歐風、或是美式鄉村風,都是一個地區的人(無論使用者或設計者),因應當地氣候與環境,就當時可得的材料,採取技術上合理的工法,順應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而來,是一種集體創作(而且不斷在演化,是有生命的)。而當這種創作,被搬移到不同的時空環境,就完全失去了靈魂,顯得荒謬而僵硬。
在台灣,當風格幾乎成為一個關注的焦點,所突顯出來的是:多數人對“自己的生活”沒有想像,只能幻想某個“別人”在北歐的生活、在紐約的生活、在巴黎的生活,然後幻想自己是那個“別人”。而多數的設計師,對環境、材料、工法,也沒有想像,只能抄襲別人過去在別的地方也做過的東西。所以,我們到現在,最多只有回收舊時代元素而拼湊出來的“台味”,而沒有一種可以順應現代台灣的、可以有機會隨時間演化、有生命力的“台灣風”。
簡而言之,“風格”的風行,基本上源自人們(無論使用者或設計者)的普遍缺乏想像。
而這樣大規模的對生活缺乏想像、大規模的複製這些毫無靈魂的廉價死風格,又直接造成了幾個現象:
假材料特多:這些異國風格原本使用的材料多數並不適合台灣的環境與氣候,所以我們一律都用人造或合成的假材料取代。於是我們有假木 、假石材,假清水混凝土 、金屬漆 、石頭漆 、木頭漆 、甚至原本熟悉的材料,像是磚,也用假磚。
木工特多:這些異國風格的空間特質,幾乎都與其原本所用的建築結構形式以及建築基底材料有關。但是台灣建築幾乎清一色的鋼筋混凝土樑柱結構,硬是要被搞成以木結構為基礎的“美式鄉村風”或是以乾式施工為基礎的“極簡風”,方法就是用木工東包西包,直到建築本身幾乎完全看不到。
敲敲打打特多:由於這些風格都不是我們自己的,就很容易因為使用者終究發現這風格不好用 、使用者改變“品味” 、或是換了屋主,而進行重新裝修。我們一方面建構了一個這樣高度仰賴敲敲打打、浪費資源的美學經濟系統,一方面又高喊綠建築、綠建材,實在是很無聊。
光這幾個直接造成的影響就夠惱人的了,而其間接的影響則又更深遠:我們對真正適合台灣的材料與工法,不但不能精進,反而連保存都有問題。幾年前還很常用的斬石子,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好師傅;現在看起來到處都是的洗石子,其實大概十年前就很少人在做了;磨石子地則在更早前就變得很難得;更不用說原本台灣人玩得很精的砌磚,在今天已經算是失傳的技藝。常常聽人一邊緬懷老師傅的工,一邊唉嘆現在的技藝如何江河日下。在國外工作的經驗裡,我很少聽到這樣的惋惜聲。
每當業主告訴我他要北歐風時,我真的很想說:那你為什麼不搬到北歐算了?而看到設計師必須拿著雜誌上國外的北歐風裝潢來說明設計時,我總是有種“山寨”的感覺。
台灣流行的其實只有山寨風。
撰文:劉嘉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