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後端環保
-
2010/09/27
-
六月,也就是回到台灣兩個多月後,在外漂流近70天的30多箱家當也終於抵達台灣的家。為了容納這八年中累積下來的東西,家裡的清理工作持續了很一陣子,好騰出足夠的空間來。那段時間,三不五時就有幾箱或是幾包的東西被清出家門。真正的垃圾其實是不多的:紙張金屬之類的都回收,十幾包的衣服都捐出去,舊電視送給搬家工人。我大概的盤算一下,裡面有不少東西 – 尤其是衣物和小擺飾等玩意兒 – 是因年齡的變化而不再適用,或因流行變化而不時興,或因當初買下就只是一股購買慾的衝動,在沒用幾次甚至根本沒用過的新品狀況下,就被回收再利用了。然而拿去回收就算是盡了環保責任嗎?我想就算有,也只是亡羊補牢吧。
事實是:物品一旦被生產出來,對環境的臧害就已經造成。當一個產品被生產、製造,它所需的礦產資源就早已被開挖剷除;所需的能源就已經被耗用;產銷過程中所需的運輸也已經完成;事後的回收只是一種被動消極的環保,更不用說回收的過程中,還是有運輸以及再製的能源材料消耗,還有污染的產生。
過去在所謂的環保意識尚未出現的時代,儉約還是一項普遍被相信的美德,大多數人都期待使用的物品能維持長久,生產者也以此為生產目標,堅固耐用是行銷的重要口號之一。現在,產品的經常升級已經是常態;與技術進步或實質需求無關的產品更新,也可以披上時尚潮流的外衣,敦促消費者多多消費。即使如“綠“、“環保”等聽起來很有意義的詞,也幾乎已經被當作一種行銷上的流行在使用。這其實是很諷刺的,因為流行正是環保的大敵:流行的目的,基本上就是說服人們丟棄原本可用的東西,進行一種外型、樣式、以及心理上的汰換,去達到一個既有的產品就可以滿足的需求。
大約兩年前有項國際研究指出,這個時代人們所買的東西,平均有80%會在半年內被拋棄。這個數字在台灣應該不會這麼高,但也不太可能是個低到讓我們覺得心安理得的數字;想想五分埔或路邊的廉價服飾、7-11不斷推陳出新的公仔、0元手機、低價電腦、山寨產品… 所有這些被生產出來的東西,有多少可以被存留使用到兩年之後?
我們生產了很多打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在短時間內被丟棄的產品,換句話說,是在生產垃圾。而這樣的垃圾產品,也可以因為使用了可回收材質,而享有以環保之名作行銷的好處。這不但對環保的助益是有限的,甚至可能是有害的:它製造了一種環保的假象,實際上卻加快了地球資源的循環速度,更讓人忽略了在這加速的循環過程中所增加的資源耗損。
最有效積極的作為,應該是從一開始的生產面,就儘可能杜絕“垃圾產品“的生產。這聽起來比較像是生產者的責任,但事實上卻也是消費者的責任:我們每一筆購物,都是進行一次對產品的投票。我如果選擇買一支便宜、只打算使用半年或一年就丟棄的手機,那我就是以行動在鼓勵廠商以地球資源來製造垃圾;相反的,選擇一個品質好、設計好、讓我愛不釋手、不忍丟棄的產品,即使它沒有任何環保標章,對環保卻很可能會有更多真實的貢獻。
買真正的好產品,就是環保。
撰文:劉嘉驊